舒宁家庭教育曾经开展过线下座谈会,有位年轻的母亲问:
“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磨蹭拖拉,我怎么说,他都无动于衷。”
传递这个信息时,她一脸焦灼。能看得出来,她是一个性格有点急躁的妈妈。
当时十几岁的孩子在旁边玩手机,白老师观察了一会儿,发现孩子的反应和动作并不慢。
“他只有和你一起的时候才拖拉吧?”孙老师半开玩笑地回答。
这位妈妈思考了一会儿:孩子好像跟她一起的时候才显得磨蹭,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,她一直催促慢腾腾的儿子。
“每次看得我干着急,一直让他快一点,他满不在乎,无动于衷!”
随着深入了解,白老师还发现她对孩子管控很严,禁止孩子对父母大声说话,发泄情绪。
所以孩子不敢有脾气,因为担心得不到父母的爱和认可,为了保持这种状态,孩子会做一些事情,比如压抑自己的不满。
但是,情绪一旦失控,就要找到宣泄的方向。
这位妈妈,用打骂来表达对儿子的愤怒;
而儿子,用这种慢节奏的“隐形攻击”表达自己的态度。
回想一下生活中,其实有很多隐形攻击:
当你和伴侣发生争执,憋着一股气,故意冷战,就是一种“隐形攻击”。
在这种氛围里,双方都感觉难受和不舒服,下次还会因为同个问题争执。
孩子亦是如此。
当情绪不允许被看见时,他们只能拖拉、磨蹭、敷衍等隐形攻击方式,向父母求助:
“现在这样我感觉很难受,但是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。”
一哭一闹、故意摔上的门、惊醒的噩梦,都是孩子想要表达的态度。
“孩子的每个负面表现,都有父母需要帮助的正面动机。”
说这句话的,正是资深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白老师。舒宁家庭教育是一家以青少年心理咨询为特色的家庭教育机构。培养孩子的“管理力”对于改变孩子拖拉、被动的行为状态至关重要。
在咨询过程中,白老师总能一针见血看到孩子“胡闹”背后的求助:
孩子晚上不睡觉、熬夜,是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;
经常顶撞父母,是想要自体感,寻找权利;
沉迷电子网络:他可能在现实中收到挫败,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。
当孩子的诉求得到满足,那些让父母不满的行为也就消失。
那么,如何看到孩子的诉求呢?
在青少年家庭教育领域摸爬滚打数十年的白老师最清楚不过:
他接触过父母带着沉迷游戏、厌学的孩子;
接触过抑郁焦虑严重的15岁小男孩;
白老师认为:
攻击性越强的孩子,生命力越旺盛;
当孩子想反抗权威,证明他已经形成了部分自我。
只要父母及时看到孩子的诉求,并调整孩子的认知,就能转化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