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射效应:他人评价中的自我反映

有时候我们自己认为自己可以理性客观的看待他人,其实不然。通常,善良的人会认为他人都是善良的,敏感多疑的人会认为他人是不怀好意的。一个人总是抱怨别人固执、不通情达理,其实自己也有执拗的一面,他只是不愿意面对,而且潜意识里也拒绝改变。于是他就通过指责另一个人,将这些潜意识里无法接受的部分,归结到别人身上。简而言之,有时候外部世界就是内心世界的投射,每个人在他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有可能是自己,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“投射效应”。


“投射”是精神分析始祖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概念之一。他认为心理投射是一种防御机制,用于减轻焦虑的压力及保卫自我以维持内在的人格。投射效应就是个体在评价他人时,将自己的态度、情感、欲望、观念等不自觉地归咎于他人,从而影响到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。这种效应通常是无意识的,反映了个体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恐惧。


一、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,主要有以下几种:

1.感情投射: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,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,试图影响他人。例如,自己喜欢某一事物,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,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。

2.认知缺乏客观性: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,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。例如,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,越看优点越多;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,越看缺点越多。

3.相同投射:默认觉得对方和自己有同样的感受,因为自己有这种感觉,所以想当然地觉得每个人都一样。例如,如果你感到焦虑或不安,你可能会认为周围的人也感到同样的焦虑或不安。这种投射可能导致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,过度解读他人的行为和表情,从而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。

4.愿望投射:把自我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,认为对方应该有这样的愿望。例如,望子成龙”“望女成凤就是典型表现。


正因为这种效应通常是无意识的,所以在人际交往中,除了我们会把自己的潜意识投射至他人身上外,我们也会因为他人的负面评价感到受伤,这主要是因为“投射性认同”。我们的自我认知在童年时期主要通过父母来建立。如果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给到足够的鼓励和欣赏,反而不断苛责和贬损我们的价值,我们的自我认知就会容易出现偏差。这些苛责和贬损就像一面“哈哈镜”,无法反映出我们真实的样貌。于是,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寻找这面镜子,并容易认同他人对我们的负面评价。


所以,为了摆脱这种负面影响,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自己,打破过去扭曲的镜子。当我们越来越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真实样子时,就不会再被他人的投射所卷入。正如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所说:“当我内心足够强大,你指责我,我感受到的是你的受伤;你讨好我,我看到你需要认可;你超理智,我体会你的脆弱;你打岔,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。”


理解投射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他人的负面评价和攻击。我们需要学会将他人的投射还给他们,重新审视和重塑自己的自我认知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接纳自己,不再被外界的负面评价所左右。


二、投射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启示

1.认清自己的投射心理:

人们更倾向于把自己作为标准来评判别人,而不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判断。应对投射最好的方法就是面质和澄清,辩证地、一分为二地去和你投射的人澄清,区分你的投射和他自己本身。

2.审慎地“以己度人”

当我们遇到一个我们以为是灵魂伴侣或崇拜偶像的时候,我们会感觉对方被美好、优雅的光环笼罩着,从而产生与其共处一生的感受。此时,我们应当思考,对方是否是真的如此完美,还是我们只是喜欢、崇拜自己心里那个形象。


钱钟书曾说过“传其实是他传,他传往往却是自传”,说的也是这个道理。在现实生活中,可通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,去更准确地了解一个人。


生而为人,人和人之间是有共性的,所以投射效应有时候是正确的,但是共性之外,每个人都有属于每个人的丰富个性,如果投射效应太过于严重,就会导致出现“疑邻盗斧”中的情景,人与人之间的误会重重。通过了解和识别投射效应,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他人和自己,避免因主观臆断而产生误解和冲突。